腦庫:研發腦神經疾病治療的最後一哩路

文/台大醫學院副院長 謝松蒼

神經退化性疾病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與小腦萎縮症等,是21世紀最嚴重的腦部疾患。隨著醫療進步、壽命延長,神經退化疾病的盛行率大幅增加,不只是健康問題,也是社會照護問題,而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就成為當務之急,動物實驗雖然是藥物研發的第一步,但是動物與人的腦部結構終究不同,進一步的測試必須在人腦組織中進行確認,才能推進到人體實驗,進而成為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藥物。也因此,人腦及神經組織的驗證成為藥物研發與治療的必要步驟。

現今只有少數延緩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,就是先在人腦組織測試。歐美先進國家有鑑於人腦組織對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的需要,三十多年前就開始有系統設立貯存腦組織以供研究用的平台,稱為腦神經組織資源中心,簡稱「腦庫」。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腦庫,在亞洲亦有5個,滿足神經退化研究的需求。

在臺灣,對於腦庫的推動,除了腦科學研究者的呼籲,一個更大的推手是來自病友及病友團體無私的大愛,希望終結疾病在病友身上,在往生之後,能捐出腦神經組織,源於這些社會責任,在臺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,運動神經元疾病(漸凍人)病友協會、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的努力下,組成臺灣腦庫工作小組,在衛生福利部及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的支持下,規劃「臺灣腦庫」的建置。因為這是臺灣的創舉,從無到有,千頭萬緒,小組從(1)法規的修訂、(2)腦庫作業的標準流程及(3)社會推廣這三個方向同步進行。

我們定位「臺灣腦庫」不只是臺灣本土的腦神經資源共享平台,同時也與國際接軌,是與各國腦庫合作的腦神經學研究中心,貢獻於神經退化疾病的病理機制研究及藥物治療研發。為達成這一目標,自2017年底成立工作小組以後,即召開腦庫研究會,邀請國外學者來臺灣演講分享經驗,並與紐約(哥倫比亞大學)、哈佛、霍普金斯等重要的國際腦庫建立合作關係。除進行合作,並派遣醫師學習腦庫運作。

目前國家並無腦庫運作、建置之法規,因此結合立法委員與行政機關,推動修法,使腦庫可以永續經營。捐腦和器官捐贈同樣都是善行義舉,但是較不為人所知,因此需要循序漸進推動,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。有鑑於此,腦庫工作小組除了製造網頁,同時也拜會專業與公益團體。雖然腦庫推動不是一蹴可幾,可是兩年來在正確的道路上,已經有長足的進展,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,可以達成,因為「腦庫是臺灣民眾腦神經健康的最後一哩路」。

相關內容

Image

搜尋

LINE官方帳號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