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腦萎縮病症與冬季保養

文/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林廉証

  從「一公升的眼淚」到「帶一片風景走」這兩部電影,小腦萎縮症已成為一般大眾所熟悉的名稱,在衛生福利部官方名稱則稱為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症(Spinocerebellar ataxia, SCA),但企鵝家族應該是更貼切而親近的稱呼。

   

  根據研究,本病是基因遺傳的疾病,臨床表現症狀大多為口齒不清、吞嚥困難、寫字字體不清晰、手部精細動作不良及步態不穩等運動控制相關症狀。西醫治療目前以復健治療及支持性療法症狀控制為主。小腦萎縮症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,屬於“痿痹"、“骨搖"……等範圍,《靈樞.根結篇》中提到,“骨搖者,節緩而不收,所謂骨搖者,搖故也",與小腦萎縮症之運動不能自持、動搖不定、晃動而不安等症狀相似。

  中醫臨床經驗上,企鵝家族的患者多以肝、脾、腎三臟虛損為主,時有夾瘀、夾痰等兼症。以下就病程分述之:

前期:

多有情緒波動或過度勞累誘發的病史,影響肝疏通氣機的功能。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,依賴氣的運動,而肝的輸泄功能,對於氣機的調暢,起著重要作用。又肝主筋與主藏血,如肝血不足,不能濡養筋脈,則會出現手足震顫,肌肉不自主跳動,關節拘急不利,肢體麻木等。
 

中期:

日常行動能力下降而影響脾運化吸收的功能。脾胃功能主要是轉輸、消化與吸收,使食物轉為營養物質,吸收與上輸於心肺頭目,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,以營養全身,所以脾氣不足,則營養運化補充不足可致氣血兩虛,肌肉骨骼失去氣血的濡養,可致萎廢不用,四肢無力等。

後期:

久病耗損精氣必累及腎,因腎為五臟六腑之本,腎為藏精,主骨生髓充腦的功能。如腎精充足,則筋骨隆盛,動作矯健,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;反之,久病失治,臟腑虧損累及腎而導致腎精虧虛,髓海空虛,於是四肢不能自主,動作不能矯健,出現行走不穩,取物不準,動作不靈敏,脊柱、四肢、骨骼畸形等。又髓海不足,還可出現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

  

雖然小腦萎縮多與中醫的肝脾腎相關,但因為個人的體質、生活環境與氣候的不同,仍必須依循中醫四診合參的辯證方式來開立處方,依照個人陰陽失衡不同,給予不同的氣血調整藥物;此外,臨床上也常見因為姿勢體態不平衡,先有肌肉僵直緊繃不舒,後有筋骨扭挫傷發生,此時亦可以求助於中醫針灸與傷科手法的協助。

  在寒冷的冬天來臨之前,曾有因為寒冷而造成手腳冰冷與活動僵硬的患者,更要學習下述的保養方式-『摩擦命門』,先以雙手互相摩擦約30下,感到掌心溫熱,再移至腰部腎俞穴(腰椎兩旁,約褲帶高度),上下來回於脊柱兩旁摩擦生熱,約30下,增加中醫腎經的能量,若是能在無風溫煦的太陽下做保養(如附圖),更能事半功倍。除了醫師的幫助,病患也要為自己的健康加油!

Image
Image
林廉証 醫師
Image

[作者簡介]

現任

彰化基督教醫院 中醫部醫師

學經歷

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士

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醫學士

物理治療師專技高考及格

中醫師專技高考及格

相關內容

Image

搜尋

LINE官方帳號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