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腦萎縮症病友的復健活動

整理2004年版「就在這裡」

<小腦萎縮症患者之復健>

小腦萎縮症病友最常在醫院進行的復健活動,包括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、語言治療。不要小看這每週復健運動,這可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源。復健活動內容除了醫院的定期復健活動(通常是一週三次),也可以教導你在家中如何自己做運動,也會讓你瞭解怎麼活動最安全。

除了定期到醫院,其他關於我還可以做些什麼運動?要怎麼做最安全?這些部分可以再跟你的治療師討論。

以下說明復健活動中三項復健項目的主要功能,如果你有興趣,可以到醫院的復健科掛號,說明你的疑慮,並請醫師及治療師提供更安全及便利的行動方式。

一、物理治療

  隨著逐漸變差的協調能力與姿勢平衡可能會造成姿勢不良,關節活動度受限,以及日常生活易發生跌倒的危機;另外長期的活動量減少也會造成心肺功能及肌力的下降,因此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時,容易產生倦怠感,藉由適當的運動可促進病患姿勢平衡能力,並且能夠維持體適能,延緩退化,就心理層面而言也可降低焦慮,增加自信心,進而提昇生活品質。

(一)關節伸展運動—

 為了增加肢體的穩定度,往往會採用固定某些肢體的僵化模式來執行動作,久而久之,肢體關節容易產生僵硬現象。透過全身性的關節伸展運動,就可以維持或恢復動作需求的柔軟度。

(二)平衡訓練—

患者可在能力許可下,多採用坐姿及站姿執行日常生活活動與進行平衡訓練,希望藉由重複練習建立平衡感覺的經驗。

(三)有氧運動—

要維持與增進心肺功能,就必須從事有規律的有氧運動來訓練心肺功能。擬定運動訓練計畫時,必須注意到採用的運動模式、運動強度、持續時間,以及運動頻率等。

目前常採用的定量運動模式包括有:上、下肢的手搖車、跑步機、上下台階運動、固定式腳踏車等運動。這些儀器設備可以提供運動強度之直接數據,這些數據可以提供醫療人員或使用者本人,隨時知道運動者的運動能力,並適時調整運動時間長短。
    對容易疲勞的病友而言,運動強度不宜過強,最好是採低阻力運動方式。建議每週3~4次有氧運動,每次有氧運動時間最好持續30分鐘,可採少量多次的運動模式(運動和休息的時間比例為1:1.5,如運動2分鐘休息3分鐘),只要每回運動時間總合夠長即可。

  

二、職能治療

協調能力的復健,不僅能減緩協調能力的退化,進而能改善動作本身的品質。職能治療著重在日常生活的活動訓練,而盡可能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,就是最好的日常生活訓練,所以訓練課程以練習小肌肉活動,增加靈活度為主,並希望利用身體仍保有的功能練習「代償動作」。

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中,會發生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而導致無法獨立完成,歸納這些問題大略可分為以下三種能力的不足:

(一)站姿或坐姿平衡能力不足—

姿勢平衡能力不佳的病友們,一方面費力的維持姿勢平衡,另一方面左支右絀地執行日常生活活動,不僅造成體力的消耗而且事倍功半。如果希望擁有良好的姿勢平衡能力,需要透過肌力訓練、動作控制訓練、或重心轉移訓練來改善自身的平衡能力,或者是藉助於助行器或輪椅等輔具協助來改善。

(二)關節活動度不足—

足夠的關節活動度有助於日常生活輕鬆的進行,若某個關節的活動度受限,勢必得以其他關節來代償其他不足的角度,不僅費力不易執行,而且容易造成傷害,所以維持足夠的關節活動度是必要條件。建議每天進行一次以上的關節活動,維持關節活動度,更能減少肌肉骨骼疾病的發生。

(三)肌力及耐力—

以上我們所說的任何活動,都需要有足夠的肌力和耐力,才有足夠的體力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,每日適當的體能訓練,可以減緩退化速度,也可以增加個人活動的獨立性,助人自助。

三、語言治療

脊髓小腦萎縮症會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及吞嚥困難的症狀,這時候就需要語言治療師的幫助,協助我們練習「安全的進食」及「安全的發聲」。一般人在進行吞嚥動作的時候,「嚼」、「吞」是同時進行的,且吞嚥食物的時候支氣管閉合,所以不會嗆到。但因小腦萎縮症所引起吞嚥神經的退化,所以在進行吞嚥的時候,必須留意將「嚼」、「吞」分開,建議較安全的吞嚥方式為:

1.先將食物放入口中嚼碎

2.閉氣

3.吞嚥

或者也可以在流質食物中加入適當的「快凝寶」、膳食纖維等,可以增加黏稠度也能避免嗆咳。

至於如何安全的發聲,注意以下原則:

(一)放慢說話速度—

說話速度變快時,病友口腔構音器官來不及把發音的動作做標準,造成發音不清楚,因此建議病友把說話速度放慢,讓口腔構音器官有時間把發音動作做標準,而讓說話不再含糊不清。

(二)聲帶保護原則—

有時病友會因聲音太小聲而用力說話,造成聲音沙啞、粗嘎,這種情形持續下去會造成聲帶的損傷。因此學習放鬆構音器官、配合胸複式呼吸,做發音以及訓練聲帶彈性的練習,可以避免聲帶傷害。

相關內容

Image

搜尋

LINE官方帳號

Image